为未知而教 为未来而学 PDF

[编辑推荐]
什么样的知识值得学习?哪些知识在学习者未来的生活中能够发挥生活价值?如何看待传统教育中某些学科内容设置不合理的现象?怎样学习才能培养综合能力,提出开放性问题,形成全局性理解?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哈佛大学资深教授,“零点项目”创始人戴维·珀金斯将带领您,逐渐揭开谜题。
哈佛大学教授、“多元智能”理论之父霍华德·加德纳,美国著名教育系统设计专家查尔斯·瑞格鲁斯,美国远征学习公司首席学术官罗恩·伯格,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陈忻等诸多专业人士联袂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名人推荐
[各方赞誉]

我与戴维·珀金斯一起工作了将近半个世纪。任何时候,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向他学习。在这本注定影响深远的书中,戴维优雅而有力地与全世界传统教育者分享了他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无可比拟的深邃思想。

霍华德·加德纳
哈佛大学教授,“多元智能”理论之父

很少能有一本书可以改变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而这本书就是。不仅仅对教育者而言,这是一本必读书,对任何关心教育以及致力于终身学习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戴维·珀金斯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应该在学校里学些什么,却引领读者步入了一次心灵启迪的旅程。在这趟旅程中,他告诉读者,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优先学习那些具有生活价值的东西。

查尔斯·瑞格鲁斯
美国著名教育系统设计专家

我们非常努力地在这个城市工作着,从未放弃让传统学校变得更好的伟大愿景。戴维·珀金斯一直帮助我们解决“如何获知学生到底了解掌握了什么”这个基本问题。在这本重要的著作中,他为我们抛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什么知识才是值得教授的,什么知识才是值得学习的?”

罗恩·伯格
美国远征学习公司首席学术官

戴维·珀金斯,教学领域的杰出权威,在“21世纪学校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方面给出了深刻的洞察与见解。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对教育者而言,这是一本讲述教育本质同时又引人入胜的书,一本为全球化而创造的伟大著作。

罗德·洛克
美国密歇根州克拉克斯顿社区学校校长

“什么知识才是值得学习的?”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从多个层面、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当父母、教师以及学校领导者能够在作者的启发下也去思考这个问题时,这本书便完美地实现了它的价值。

陈忻
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儿童发展研究协会会员

媒体推荐
我与戴维·珀金斯一起工作了将近半个世纪。任何时候,只要有机会,我都会向他学习。在这本注定影响深远的书中,戴维优雅而有力地与全世界传统教育者分享了他关于教育和学习的无可比拟的深邃思想。
霍华德·加德纳
很少能有一本书可以改变我们观察这个世界的方式,而这本书就是。不仅仅对教育者而言这是一本必读书,对任何关心教育以及致力于终身学习的人来说,更是如此。戴维·珀金斯并没有直接告诉读者应该在学校里学些什么,却引领读者步入了一次启迪心灵之旅。在这趟旅程中,他告诉读者,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优先学习那些具有生活价值的东西。
查尔斯·瑞格鲁斯
我们非常努力地在这个城市工作着,从未放弃让传统学校变得更好的伟大愿景。戴维·珀金斯一直帮助我们解决“如何获知学生到底了解掌握了什么”这个基本问题。在这本重要的著作中,他为我们抛出了一个全新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什么知识才是值得教授的,什么知识才是值得学习的?”
罗恩·伯格
戴维·珀金斯,教学领域的杰出权威,在“21世纪学校教育的目标与内容”方面给出了深刻的洞察与见解。在这个信息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对教育者而言,这是一本讲述教育本质同时又引人人胜的书,一本为全球化而创造的伟大著作。
罗德·洛克
“什么知识才是值得学习的?”作者并没有给出直接的答案,而是从多个层面、多种角度进行探讨,当父母、教师以及学校领导者能够在作者的启发下也去思考这个问题时,这本书便完美地实现了它的价值。
陈忻

作者简介
[作者介绍]

(美)戴维·珀金斯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资深教授,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国际思维协会组织委员会常委,全球教育界知名演讲家和顾问。
哈佛大学“零点项目”创始人之一,与霍华德·加德纳一起,作为“零点项目”的负责人共同工作超过25年。从最初成立至今,50年来,零点项目致力于研究智力、理解、思考、创意与人类的学习等相关议题,吸引了来自全球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者、老师,尤其是美国诸多专业人士、国际学校的教师等参与其中,并定期举办研讨会和工作坊,推广研究成果。
曾在美国、澳大利亚、荷兰、瑞典、南非、以色列、中国等国家研发和讲授关于思维的教育计划和方法。

目录
[目录]

前 言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
引言为未知而教
你的学习“投资”产生“回报”了吗?

也许,我们需要以一种新的视角来看待教育,在教育中既关注已知,也关注未知。也许,我们需要一种更具有“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在复杂而多变的世界努力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地、广泛地、有远见地追寻有意义的学习。

普及性教育让“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代代相传
尴尬的“应当知道的好知识”
你学过的哪些知识,今天的生活还用得上?
第三类接触,让更多知识在生活中有价值
为未知而教,以“未来智慧”的视角看待教育

01做业余的专家而不是严谨的学院派
为何传统教育中的学习总是陷于被动

我认为,在教育中始终应该保留足够的空间,让渴望学习的学习者能够追寻自己内心的缪斯女神,并且鼓励迫切的学习者去发现自己的缪斯女神。通过广泛的安排课程内容来培养业余的专家,不要只盯着学术知识的奥秘,而要把眼光放远,这一切都可以实现。

过于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相关性差距
过于关注了解性知识,忽略知识内涵的掌握
过于强求专业知识,忽略与生活相关的“软知识”
从迟钝的层级结构到灵活的网状结构
有丝分裂之舞与设计一条鱼

02 学习即理解
你真正理解透彻的知识有哪些?

想象一种教育,其中的大部分课程都能带来全局性理解。想象一种学习,能够给这样的理解带来生命力,使其长存,并且支持终生学习。想象一个世界,大部分人在接受基础教育之后,对基本的政治活动、个人健康护理、经济行为、生态责任、人际社会交往、以及其他许多概念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发展方向。让走在大街上的芸芸众生都能够灵活而敏捷地处理问题,那么,我们的社会该
多么不一样。

全局性理解,理想生活必知的“业余的专业知识”
全局性理解在维度上有何差异
宏观选择,繁杂的教学内容中究竟应该“教什么”
宏观保留,拯救经典的了解性知识
内容超载?向语文老师学习巧妙地抽样教学

03 点燃创造力的开放性问题
如何超越即定的知识和已知的学习

传统教育中,问题常被归结为方法,而答案被归结为内容。而开放性问题改变了这个局面。问题也可以是内容,并且具有独特的生活价值。普利策奖得主、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伊西多• 拉比(Isidor Rabi)说,大部分母亲在孩子放学回家后都会问一句:“你今天学到什么了吗?”但他的妈妈当年问的却是:“拉比,你今天有没有提出一个好问题?”

开放性问题,获得闯荡世界的激情与力量
带着好奇心去发现,学习更要知其所以然
“有生命力的问题”由谁来提
“假如不是呢?”设计问题包扩展理解的界限
“那么,答案呢?”提问和寻找答案的技巧

04 真正的学习
如何让值得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融会贯通

只是学习了民主的知识,并不意味着你的理解就足以支持你读懂一篇有关“新的民主形式似乎倒退回独裁体制”的报纸文章;只是学习了概率论的知识,也不意味着你的理解足以帮助你在需要选择医疗方案时了解手术风险的不确定因素。只有将不同知识联系在一起,并用于指导实践,这样的学习才是有价值的。

学习即理解,理解即思考
学习即运用,把你的理解和思考用起来
学习即注意,不是“过度联想”而是“未曾联想”
学习即感兴趣,全局性理解源于发自内心的渴求
学习即融会贯通,你能用欧姆定律解决供暖管道问题吗

05 把千斤顶放进工具箱时,请把《尤利西斯》也放进去
传统教育的分科还有用吗?

也许,有必要将现实的实用性与超越现实的实用性区分开来。现实的实用包括修理轮胎、准备面试、检查你打算购入的房屋有没有闹白蚁等等。而超越现实的实用则涉及我们如何投身于世界之中,包括接触这个世界上的艺术、人、历史、未来、最大的不幸与希望。超越现实的实用影响了我们大半的人生,并且关乎生活的质量,所以,它似乎也不那么“超脱”。今天,有学习价值的知识往往都超越了传统的分科,那么传统的学科划分能不能带来令人终生受益的学习呢?

学习诗歌有什么好处?
学习代数有什么好处?
学科A to Z,最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主题有哪些?
让小孩子学习“悲剧”主题?有何不可呢

06 像X 一样思考
如何认识各学科背后的认知方式?

理解一门学科的真正意义,绝不仅仅是积累信息或解决代表性的问题而已。在如今这个复杂的世界中,我们已经无法在单独的某个学科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了,相反,只有靠跨学科的对话,才能获得解答。

不同学科代表着不同的认知方式
让隐性知识浮出水面:促进学习的基本认知方式
牛顿式认知
修昔底德式认知
认知方式的“兔子洞”与“全局式思考”

07 绕开教育中的“兔子洞”
新的单元体系将为我们提供什么?

如果教育中全是大大小小的“兔子洞”,必须深刻钻研具体细节,那么,学生就再没有机会从整体上熟悉一个学科中最 好的那片广袤天地。为此,有必要建立一种新的单元体系,这种单元体系或者有助于在广泛的分类中鉴别值得学习的知识,或者能够指明学习者即将接触的内容;或者可以突破学年的界限,跨学年地组织教育活动,或者实现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联盟。

什么是新的单元体系
更新传统学科的知识内容,建构新交叉学科
将各学科融入到广泛的主题中
跨学科单元体系为教育注入活力
建立更好的单元体系

08 未来在等待的人才
哪些能力是闯荡未来世界所必需的?

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具有普遍重要性的个人和人际技能我们称它为综合能力。它更关注人们如何更好地应对自己的个人生活和人际关系,还包括家庭、公民角色、工作等。如今的工作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只是循规蹈矩已经不足以支持人们保住饭碗。那么,学校教育是否足以帮助学生发展这些能力呢?

融合了综合能力的知识内容学习什么样?
你认为,什么样的综合能力有助于闯荡未来?
什么原因使综合能力成为“狭小房间里的一头大象”
巧妙的抽样教学使综合能力的学习更有意义
颠覆还是逆转?综合能力唤起传统课程的动摇与苏醒
教育的初衷,源于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教授知识,通达智慧
在“为未知而教”的“独木桥”上巧妙地探索前行

结 语 从知识到智慧,选择有生活价值的学习
致 谢
译者后记

序言
[前言]

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

“你们为什么而学习?最后一排,那位懒洋洋举着手的同学,你来回答。”

多年的教学经验足以让你十分肯定,一旦提出这个问题,学生们会立刻举手提问,事实也的确如此,可是这个学生却显得有些漫不经心。好吧,你也只能让他发言。我们来听一听他的说法。

这个自以为是的学生反问道:“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呢?”

你或许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或许没有,但我却真实地经历过,哪怕我教的是大学生。或者,你自己过去也属于这类自作聪明的学生,偶尔举手提出这样的问题。坦白说来,我曾经就是这样的学生。

作为一名教师,我非常讨厌学生提的这个问题,因为它自负又无礼。老师们兢兢业业地工作,但这类问题却表明:对那些不一定有趣的话题,学生们根本不愿意给予半点机会;同时必须承认,在大多数课堂上,我们所教授的内容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且,对这个问题,想给以完美的答案并不容易。所以,我们往往给出一些敷衍而不恰当的回答:“因为它是这个单元中的一个学习目标。”“因为考试会涉及。”“因为你在明年需要掌握这个内容。”

然而,冷静下来仔细思考之后,我发现这个问题竟也是个好问题。让我们来想想潘多拉的故事:她打开了本不应该打开的魔盒,释放了灾难与疾病,使之遍布大地。提出上述问题,就像是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造成了一团混乱;而且,盒盖还打开了很久,让情况变得更糟糕!但是,在这个故事里,是什么触发了潘多拉的“违规行为”呢?好奇心——强烈的好奇心驱使潘多拉不再守规矩,让她不惜挑战规则。所以在我看来,潘多拉受到了不公平的惩罚,我是潘多拉的支持者。

尽管好奇是有风险的,但人类的发展却是以好奇心为基础的——世界如何运转、什么工具适用于哪一类工作、大洋彼岸的风土人情会是什么样,等等。有些好奇的探究会带来麻烦,但其中也不乏富有成效者。所以,让我们接纳学生提出的“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的问题吧。

关于教育,你还能想到其他更加重要的问题吗?毕竟,“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仍是关于教育的问题中最重要的一个。它引出一个简单的问题:在学校里,什么才是值得学习的知识?当教室后排的学生将这个问题抛出来时,就提醒了我们,这个问题不仅仅只是校领导、教科书编撰者、课程标准制定者或其他精英人士要考虑的,它同样是学生们关心的。

我将在本书中阐释如何回答这个问题。

“值得学习的知识”在不断膨胀

教师们可能也会有自己的看法。虽然在大多数教育机构里,课程安排沿袭了传统的路径,但许多学校里的大部分教师越来越有自主性,他们开始努力拓展日常教学内容的边界。我认为,至少存在6 类常见的拓展——我称它们为6 大超越。

超越基础技能—— 21 世纪必备综合能力与品质。在全球范围内,教师们开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合作能力和合作意愿、领导力、创业精神,以及在这个时代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其他关键能力与品质。
超越传统学科——新兴的、综合的、有差异的学科。例如,教师们开始关注生命伦理学、生态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最新理念,以及其他能够应对当前机遇与挑战的学科领域。
超越彼此割裂的各学科——跨学科的主题和问题。有的课程向学生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当代现实问题,这些问题通常具有跨学科的特性。例如,贫困的根源及其可能的解决途径、各种能源资源的
贸易问题等。
超越区域性观念——全球化的理念、问题与学习。教师们的注意力已经不再局限于地区或国家事务,而是拓展到了国际问题。例如,世界史、全球金融贸易体系或培养世界公民的潜在意义等。
超越对学术内容的掌握——学习思考与课程内容有关的现实世界。教师们开始鼓励学生关注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现实生活,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且支持学生的创造性表现,而不仅仅只是让学生从学业要求的角度来掌握课程内容。
超越既定内容——提供多元学习选择。在有些教育机构,教师会支持并指导学生在常见的选修课之外,自由选择其他学习内容。

概括而言,这6 大超越反映了有远见的教师们以及其他关心教育问题的人们普遍抱有的一种担忧:传统教育或许无法培养出我们期望且需要的公民、员工、家人或社区成员。此外,即便学生们读、写、算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最充分的发展,仍然不能满足未来社会的要求。常见的传统学科往往固守在狭隘的井底,深受局限性的地区观念所限制,并只向学生传递学业性的内容,这也不能让学生们符合未来社会的要求。如今,被认为有学习价值的内容领域已经极大地被拓展了。

学生提出“我们为什么要知道这个”的疑问,而教师会尝试上述6 大超越,二者巧妙地结成了同盟。在学生质疑常规教学内容的同时,教师们开始挖掘非常规教学内容的学习价值——这就是解答“什么知识值得学习”的两条途径。

一个没有完美答案的问题

对“什么知识值得学习”这个问题,我并不会给出直接答案。首要原因在于,这个问题过于宽泛。每一个人,在生命的每一个特定时刻都有许多东西值得学习,例如,正在为旅行做计划的家庭、刚获得新销售工作的人、 抢购到最新版电脑游戏的孩子。本书只涉及对大部分人而言都有价值的学习。

其次,许多值得学习的内容是人们在学校之外学到的,而本书涉及的内容仅限于学校教育。

再次,很多值得学习的内容与特定的职业角色有关,并且在大学或技术学院中出现具体的分化。本书则只涉及专业分化之前值得学习的内容,主要涉及学生时代最初12 年的教育内容,以及大学教育第一年中与通识教育有关的课程(且不涉及专业教育)。

然而,即便是最初12 年的正式教育,我也不会精确地阐明哪些内容值得学习。我既不打算罗列一个包含上千条值得学习之事的清单,也不愿意列举简短的重点学科目录,更不会发布一个类如“21 世纪必备能力”的构架或是类似于“当代热门话题”的清单。我为什么这样做呢?因为“什么知识值得学习”这个问题并没有完美的答案。这是当今教育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但事实却是:谬解种种,真知难寻。隐藏在大多数常规课程背后的真相是:对这个基本的问题,只有一些糟糕的回答——我们教授了许多没有学习价值的内容,更忽略了大量极有价值的知识!如果你对这些答案感到诧异,那么,本书接下来的内容将一一证实之。

本书的使命是探索更好的方式去思考“什么知识值得学习”这个问题,而不是提供一个教条式的答案。我希望为大家提供一套工具,包括有助于在整个教育系统、国家层面来解答这个问题的一系列关键概念、标准及最 佳途径。今天的学习者生活在一个复杂得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中,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面对生活,重新构想教育蓝图迫在眉睫。

后记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早在19世纪中期,实证主义哲学家、教育家赫伯特·斯宾塞便郑重地提出了这个问题,他说,科学知识最有价值。而教育的职责,就是为我们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好准备。
教育的历史总是在往返回复之间曲折前进,到了21世纪,本书作者再度提出了这个问题。这一次,“生活”的主题进入了焦点范围内,作者能够在我们将来的生活中充分发挥作用的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
正如书中一开始提到的学生一样,相信每一个尚能独立思考的人都曾质疑过:“我学这个做什么呢?有什么用呢?”那一篇篇背会的古文,一个个生搬硬套的公式,在考试之后立刻被抛诸脑后,真正能够发现古文之美、数学之美的学生,寥寥无几。这无疑是个人的不幸,更是教育的不幸。对于此,作者在本书中提出了极具吸引力的解决办法:寻找其中蕴含的全局性理解和开放性问题。我们还可以将这些看似生僻的内容转换为、初级的、简单的版本,彰显其生活魅力,由此,真正让它们焕发光彩。
全局性理解、开放性问题并不完全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灵药,而只是在某个学科、某个领域甚至某个问题范围内“接地气儿”的主题。目前,互相独立、彼此割裂的各学年教育的传统内容显然无法担负传递这类知识的重任;学生们每一学期、每一学年接触的知识之间只存在学科体系内纵向的联系,却少了适应生活的整体联系。于是作者建议,采取跨学年的课程组织模式,这相当于撼动了当前教育模式的基础。跟随这一思路,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作者还谈及了另一个热门的主题:21世纪必备综合能力。无论是合作能力、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是自我监控的能力,都是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所必须逐渐具备的,这正是通往智慧的必经之路。
翻译本书的过程,也是我不断反思教育的过程,既思考过去受教育的经历,也思考教育的未来,从中获益匪浅。翻译本书,一己之力毕竟有限,我得到了许多同仁的帮助,在此感谢蒋宏伟、杨志康、王越、鄢智文、王昆华的不吝赐教。此外,翻译的功夫还在于文采,书中言辞、文字有疏漏晦涩之处,请包涵指正,感谢!

文摘
寒冬一月,我在生日当天得到了人生中的第一辆自行车。对于一个成长在大雪纷飞的缅因州中部的男孩来说,这可不是一个学骑自行车的好时节。但是,幸运之神向我露出了微笑:这一天,气温回暖,雪也融化了,只剩下草坪上、道路两边还有小片残雪。刚开始学骑自行车时,这辆自行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个随时会倒下的、灾难般的玩意儿,但是,我爸爸很有一套:我们在行车道上开始了第一次尝试。爸爸扶稳自行车,我骑了上去,而且自行车没有装辅助轮!我试着蹬自行车的脚踏板,爸爸在一旁扶着车架,随着我一路小跑。反复尝试了几次,很快,他放开了手,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自行车几乎可以自己保持平衡了!没过多久,我就已经可以骑车绕着小镇兜圈子了。
今天,当我思考知识的本质时,这段冬日学骑自行车的回忆就自然而然地浮现在眼前。什么是知识?知识就像是自行车,能够载着我们到达某个目的地。例如,我们了解关于法国大革命、民主的本质、统计与概率学或机会成本等知识,是为了借此达到某种目的。也许,我们是想要理解文章标题的意思、考虑选择一种治疗方法,或者有效地推进某个项目。完成其中任何一项以及完成数以千计的其他任务,都意味着我们希望借助已知的东西来达到某种目的。
当然,“达到目的”只是对在学习者未来生活中可能有重要意义的知识,即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的另一种说法。而正如我在引言中指出,我们的大部分教学内容都不能引领学习者“到达远方”,就像自行车的轮子太小,或者装了萨尔瓦多·达利(Salvador Dali)画中那种扭曲的轮子而无法骑太远一样。只有一小群教师和学校在认真地探索之前提及的6大超越性知识,他们清醒地意识到,这些途径能够指引学习者走得更远。
仔细想来,这种“前进一遇到障碍”的现象确实十分古怪。每一位家长、教育者都知道,教育的目的是让人们为自己的个人生活、公民生活、职业生活做好准备。既然初衷这么好,那么,究竟是什么阻挡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的发展道路呢?
有些原因是经常接触教育的人们非常熟悉的。传统的课程就像被固定在自行车的链条上一样,同时,它深深扎根在家长们的头脑中:“我以前学过这个,为什么我的孩子就不学了?”我们在教材上投资巨大,并且耗费了大量成本来修订教材……这些常见的原因导致课程被长期沿用,但事实上,这些课程不该长久不变。这些课程似乎也遭遇了一种“拥挤的车库”效应:保留、继续使用破旧的自行车总是比干脆扔掉旧车、使用新车更容易、更安全。
所以,我们所面临的更大挑战,不在于陈旧的教育惯例有多顽固,相反,在于我们是否拥有崇高的教育理想。通常,有3类突出且重要的学习议题阻挡了具有生活价值的学习之路:学业成就、信息、专业知识。当然,我们不能完全弃之不顾,但是,就像自行车的轮胎不够饱满而很难快速前进一样,3类学习议题也都有其“漏了气的软胎”,它们并不能如人所愿地引领学习者“到达远方”。
过于关注学业成就,忽略相关性差距
目前,大量的教育研究和无数的干预项目都很重视学业成就的差距问题,即:有中产阶级背景或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与处境不佳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学习鸿沟。生活在市中心的某些民族、偏远山区的贫困居民、部分社会群体在学业成就方面的表现一直低于全国性常规水平。提升这些学生的阅读能力、书写能力、计算能力和基本知识已经成为一代代教育者们的迫切任务。
同时,中产阶级与上层阶级的学生之间也存在着学业成就的差距,这种难以消弭的差距存在于解答数学应用题、真正地理解复杂的科学概念、有条理地撰写引人人胜的文章等方面。很多杂志时常会用连续几期特刊来讨论学业成就差距的种种细节,而且,各种各样的教育项目也一直努力在艰难的环境下应对这一挑战。
学业成就差距常常被认为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主要的教育挑战。这个问题很严重,而且不仅仅是思想方面的缘故。在生活实践中,基础教育成绩落后,意味着个体只能有限地参与当代社会生活、从社会中获益、为社会作出贡献。学业成就差距是导致贫困循环的一个因素,如果家长自身受教育程度不高。并从事社会最底层的工作,那么,他们所养育的孩子也就有可能会被限制在同样的发展模式中。
P22-24

为未知而教 为未来而学 PDF

电子版地址:

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195339477

微信:K517855150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那个男孩爱着她 » 为未知而教 为未来而学 PDF
赞(0)